【住有负两层地下室不需要抽湿机的家】——朵墨新作2020

硬装设计:朵墨设计

软装设计:朵墨设计

文     字: 老   程

摄     :刘 思 遥

地     点: 重   庆

设计时间: 2018年



最近几年,重庆成了网红打卡地,对山城司空见惯的我,倒是陆陆续续从外地朋友那里听了个新鲜。

比如平街进去的楼层其实是负七

比如轻轨穿过房子

比如过山车搬的公路

说是新鲜,是因为本地人大概也从来不觉得稀奇,但在外地人的眼里就成了个趣儿。



旧房篇 



一楼





重庆的地形有特色,重庆的女人也有特点。她们真实,泼辣又能干。

人称重庆妹儿。最重要是长得乖(重庆人称漂亮叫乖)

小姐就长得乖,或许因为是演员的原因,肤白貌美,随意的丸子头高高束着,笑起来像柯蓝,亲切又自然,完全没有八卦新闻里头那种爱耍大牌女明星的娇嗔。虽然已定居北京多年,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跳闸到重庆话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重庆妹儿。




负一楼




负一楼天井




    这位
J小姐,十年前的房子舍不得卖,也不留恋新式的洋房别墅,只因一家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需要重新翻新



入户花园




但到了现场,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负二楼零采光零通风导致家具发霉,墙面顶面全是水珠。本来畅想的视听室就因过分潮湿而无人问津与之联通的楼梯将霉味和潮气直通负一楼和一楼。



负一楼楼梯



  

 她们自己也是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在墙上打洞,增加通风殊不知,车库和楼上地面是更大的潮气,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更严重了。

负二楼





都知道把顶掀开就能解决问题,但如何掀,掀得漂亮才是关键。
曾经有小编问过我一个问题:在你的作品中特别看重趣味性,为什么?
我说一个没有趣味的人等于20岁死了,80岁才埋。
空间也一样。
远离喧闹,在自己的家里玩,要尽兴就得有自己的小宇宙,趣味性是必要。


改造篇


一楼


负一楼


负二楼


改造前后对比


从一楼到负二楼像切蛋糕似地切走了一块蛋糕,
一是为远离夯土隔离潮湿的源头,
二是模糊了室内外边界,营造了体验的层次感。
最后毫不费力地多了趣味性。


负一楼


负一楼的室内空间往后退,便为零采光零通风的负二楼提供了可能

同时用玻璃替换一楼的混泥土楼板又为后退的负一楼提供了斜上方的光鲜。

自然又巧妙。



负二楼多了天井,将室内外墙远离夯土。

要通风还是要在7月的梅雨季节隔绝潮空气,几扇大推拉门让人拥有了主动权,再也不看天发愁。同时天井做了镜面反射,这个装置大盒子给热爱艺术的兄妹提供了发挥场所。

负二楼


单方面的通风还不够,我又在紧邻采光通风最好的侧面同样切走了一块蛋糕。

从一楼到负二楼,有了近口和出口,才能让负二楼的冷空气跑到一楼,从而形成空气的自然流通,当然就不用抽湿机啦!






这第二刀切出来的通风井还要承载实用功能,把之前又窄又陡的楼梯搬到这里来是最好的选择!


负二楼


负一楼


一楼




楼梯做了楼空处理,不影响空气流通。门廊的出现贯通三层楼,在心理上起到暗示作用,让长长的单跑楼梯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几梯,不至于那么累。



趣味篇


通常最下面的负二楼都作为储藏空间,(但如果你没有好的设计师来解决自然通风问题还是趁早放弃这个念头。)我问了一个问题,难道储藏间就应该是满屋货架,堆满杂物的仓库?

当然不要,业主常年从车库入户,如果看到的第一眼便是仓库,那么当她爬完2层楼的楼梯时早已疲惫不堪。

这种每天的视觉折磨想想都头疼。




    在家便能游山玩水是我对这个家最初蹦出来的念头。

如果能把以储藏为主的负二楼植入园林的概念在人行走的过程中把感受与户外的园林无缝连接便是最好。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思考。

我用园林最常见的“亭”和“廊”的概念抽象成一种符号,一种语言,让人在或走或停的时候都能感到一种关照,让房子和人产生一种气息上的感官交流。




车库入口


负二楼


一楼


一楼花园入户


一楼过道


两个宝贝的日常也一样富有趣味性,但有一点是我一直坚持的法则,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

那样的强求和刻意,生命力很快就会枯竭。

我要的趣味性是那种主要为解决实际功能,然后做的顺水推舟。


负一楼


这个小空间是原来的楼梯间我把它作为了通往楼上哥哥房间的秘密通道,在哥哥不想跑楼梯的情况下可以直达负一楼的书房,或许给负一楼正在喝茶的爸爸一个突然蹦出的小惊吓,哥哥肯定会得意到笑得满地打滚。同时,它还有带有通风功能。至于趣味,也就是加个道具的事。但也因为趣味的“不主要”反而成了“主要”玩的地儿。


哥哥房间


因为加入了省力滑轮玻璃门可以任意开启。

为此,我专门复习了初中的物理课,真实难为了我这个物理最差生。




我说过,最后住进去的人是检验设计趣味的最高标准比如日常状态下上网课的妹妹。

那天上完课,妹妹双手轻轻拉着我的手,边退着走向蹦床,边说:程程阿姨,你来,不用怕,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光脚最舒服。




蹦床的出现对负二楼的通风毫无影响,只是顺便利用了天井。



 家具篇

J小姐告知我们关注朵墨已有5年时,我仍是吃惊的,朵墨自然质朴的底色多少与明星的光鲜华丽相隔两岸,你看那些报道出来的明星的家,不是冷若冰霜的独树一格,想着法子远离生活,靠近艺术。就是法式英伦洛可可。

总之,钱不是问题啦。

她虽常年定居北京,但每年的寒暑假仍然会带孩子们在重庆呆一段时间。她指着十年前的木家具说:你看这些家具都是我以前亲自挑选的,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换新的。

然后在旁边租了一套清水房堆这一屋的旧家具。

我当然明白她的不舍和不浪费,不是老人式的一并全存,除了曾经的记忆,她享受的是物尽其用带来的一身轻松,和巧妙转身后的惊喜。


以前的部分家具




把它们用于现在空间




整套房子只新添了客厅沙发,斗柜和餐厅的桌子和椅子,女儿房的床。

剩下的全是用了原来的家具。


一楼客厅



 
一楼餐厅


院子西北偏北,唯一的阳光打在竹栏栅上产生反射光,让院子多一点温暖!



真诚篇


       


做设计的人都听过“摆场”这个词吧,许多设计师在拍照片的时候都会把现场布置一番,有时候甚至会自己拉一堆装饰品摆到业主家方便拍照时更丰富好看。前些年我也干过这种事。

拍出来是一回事,现实生活又是另一回事。

这几年我对此做了很多思考,这样的做的目的无非是担心最后的效果没什么看头,或者担心品味不够。但生活不就是******的看头吗?至于品味,业主的品味如果与设计师呈现出来的空间相左,我认为还是设计师的问题。

毕竟你拿出的软装方案业主能否接受是一个沟通的过程那个最早的搭头应该在最初彼此选择的时候就铺垫上了的。

所以最近的作品我几乎都没有插手,给了这个家最高的还原度。

事实上,现场的体验感比照片好很多很多。


一楼入户花园


说表现真实的样子倒不如说最真诚,真诚是一种自信,一种不慌不忙。

比如照片中放植物的地方,那里的植物就在那里能活,不是拍完照就拿走。

那不真诚,太假。



比如拍晾衣服的地方,J妈妈问:要不要把衣服拿开,肥皂什么的?我说:不用,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这也叫真诚。


一楼餐厅


书架上的东西,厨房的瓶瓶罐罐也是她们自己生活真实的样子。


一楼客厅


那天和J小姐聊软装方案,我提到常玉的画挺适合她们家,一个是颜色搭,一个是他的画总有种自己独特的内观世界

就像我们整个空间也是向内,整体气场吻合。

正在学画画的哥哥便找来自己临摹了这幅。



颜色篇 


有没有感到从负二楼到一楼的变化,由虚到实,由冷到暖。

真正到卧室的部分用了妥妥的砖红色,有一种被子般的温暖。


一楼过道


过道通向各个卧室,经过父母房,然后经过主人房,最后通往孩子们的房间,在通往主人房的途中,房门的开启和关闭是两种视觉感受。

顶的处理营造了一种更长的延伸。




一楼主卧


转角后可看见妹妹房间


从哥哥房间望过去




 结尾篇



每个案子其实都有很多小心思,可惜没有拍到,主要怪我。

每次拍照前巴不得拿个笔记本标好角度,因为那时思维是冷静而清晰的。

但一到现场,我就激动得没了周密的一个都不漏。

等回来看照片,就悔得捶胸顿足。

等下一个作品拍摄时,我又犯同样的错误。

我真的很无语!








漏光!

在楼板挖了个缝,为负二楼划开了一道光。




去年一直痴迷红楼梦,听蒋勋讲中国最好的文学。

他说好的文学在线索上从不单一,经纬线编织得密而不乱,繁且不断。

我忽然意识到,设计于我像极了写作。

比如本案,就同时有五条线索同时进又相互穿插。

一是   如何解决负楼层的通风采光。

二是   解决三层楼的声音,视线,路线的内部联系。

三是   空间的可读性兼趣味性。

         这个包袱要抖得既不刻意还要恰到好处。

四是   实用性,包括造价的控制,工艺的可实施性。

五是   原先旧家具与新空间的连接问题。


重点是:这五条线在每个地方都要同时捋



最后,我有几点要分享给正准备买负楼层的你:


1、通风方向最好是南北朝向。
    (不要纠结坐什么方向朝什么方向)东南西南都可以,重点要偏南
      因为负楼层最低标准要保证空气流通,南北向有温差,能很好地促进空气自   然流通。
2、看房一定打开手机自带的指南针,不是现房的,购房顾问一定找个靠谱的。
3、如果你是个迷糊的小猫咪,搞不清楚这么复杂的问题,那就别买负楼层的房子。(重庆尤其不适合)


图纸篇




结构改造不感兴趣的宝宝就此止步!



一楼旧房结构

一楼改动结构


负一楼旧房结构


负一楼改动结构

负二楼旧房结构

负二楼改造结构





重庆朵墨设计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China Academy of Art
渝ICP备17000829号